【eNet硅谷动力专稿】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我们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往往考虑工业上的事情比较多。从统筹发展角度看,对服务业,我们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说法。我以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在服务业身上,就是“体验业带动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体验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放在整个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来考虑。它是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最终还是由社会生产目的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决定的。重点发展以体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经济中居民消费疲软、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下的现象,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与传统的服务业不同,体验业本质上是个性化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化条件下的服务业而言,体验业就是“新型”服务业,就是我们要作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明确服务业的带动力量,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隐患。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计划体制是有严重缺陷的。表现为五年计划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而不是以需求结构调整为导向。按道理说,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应需求导向,而非生产导向。可我们一直到“十一五”仍看不出这个意思来。
如果我们的生产结构真的设计得很好,很符合市场需求,倒也罢了。问题就出在不是这样。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率长期偏低15—20个百分点,属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如果经济现代化出问题,我认为毛病一定是出在这里。
今年以来,这个问题更严重了。按现价计算,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45%。我看,这是有病。再走下去,会出现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
我们先把追赶因素(对高储蓄的影响)和改革因素(对基尼系数的影响)略去不谈,即,把这两样视为刚性。在这个预设前提下,有没有办法缓解总供求矛盾呢?看来,大家对需要提高有效需求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在如何提高有效需求这一点,认识上又出了另一个毛病。
其一,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情况不象主流意见认为的那样,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动机不足。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支付能力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国居民储蓄今年继续增加,7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问题在于,有支付,没需求。因为无所求,居民才把钱都存起来。其二,居民需求动机不足是表象,所谓“没需求”,只是对基本需求而言的,因为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更多的基本需求的动机没有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延时的需求,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不会永远是这样。它是特定时期的特殊需求,放在现代化的长河中看,是临时因素。它会在居民支出中占一个相当可观的比例,但用社会保障不足以解释居民基本需求之外的全部需求。倒是掩盖了居民需求动机不足的真正原因:居民面临需求结构升级了。
传统观点是在需求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考虑问题,而事实是,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的需求结构需要升级,要向全面小康型的需求升级。由于存在对这种市场需求升级的人为抑制,结果把这部分有效需求给压没了,变成储蓄了。而这部分被压制的需求,正好主要是体验需求。由此我们转入本文正题。
两年前出版的中国经济蓝皮书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中国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或潜在的有效需求可能在近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系顾海兵先生通过对目前尚待开发的十个有效需求市场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社会总供求状况不是供大于求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而是供小于求,供不应求。他认为,这些需求包括:婚姻需求一千亿至两千亿元,丧事需求一千亿至两千亿元,出国需求上千亿元,住房需求上千亿元,家庭需求至少上千亿元,娱乐需求至少好几百亿元且不断增长,交通需求数百亿元,精神需求上千亿元,平等需求数千亿元,其他需求数百亿元,综合起来,这些潜在的或受抑制的有效需求应在近万亿元,相当于中国1999年GDP的百分之十二。其中特别是,作为第三产业中朝阳产业的娱乐业,由于受到一定的抑制,现在似乎都在变成夕阳企业。
我基本赞同顾海兵的分析,即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绝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受到强力的限制,因此必须破除对需求的种种传统限制,开放中国受抑制的有效需求。
我个人观点,不是“开放”有效需求,而是升级有效需求。因为这里所说一万多亿需求,正是托夫勒1970年预言的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之上的体验需求。是需求结构中的第三级台阶。中国的需求结构,要上一个新台阶!从温饱型、低水平小康型,升级为全面小康型。这是今后二十年的长期战略任务。
从这个宏观背景下看“体验业带动服务业”,其战略含义就突显出来。
第一,消费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需要,是实行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把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为此,我国应调整并制定中长期消费的总体政策,而不光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至少中国的居民消费增长率在未来几年中应当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二,新型工业化,需要“新型”带动力量,体验业带动服务业,这是城市现代化的需要。体验业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它是新型服务业。它有四新:一是以个性化为取向的服务业,二是以高信息附加值为特点的服务业,三是以先进文化带动的服务业,四是反映知识经济趋势的服务业。托夫勒的预言正在各国成为现实:“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中心城市如果不能在服务业上尽早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就不可能很好地应付第三次浪潮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三,需求结构升级有助于对宏观经济的拉动
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最终失去需求支持,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引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在不考虑调整需求结构的情况下,只通过提高消费者收入来刺激需求,只能把原有的不合理结构继续放大,对生产最终是不利的。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是保证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促使经济内生性增长机制形成的关键。
从供给结构方面分析,从产品业、服务业向体验业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潮流。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竞争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高附加值被别人拿走,我们只能拼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这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体验业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看,托夫勒早就指出:“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业之后的经济的基础”。充分说明了体验业在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先导作用。
体验业带动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体验业,将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业的结合。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为体验业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产业的文化化,与文化的产业化,将成为体验业带动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体验业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的实业,和以体验为诉求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升华,又可以使体验落地。不久前蓝猫动画与汇源果汁的结合,就是用体验改造传统产业的一个生动例子。
从微观上看,当前国内许多企业陷入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中,相互消耗。体验经济的基本作用,就是帮助企业通过结构升级,避开同质化竞争,赢取高端利润。在企业之间的现代化竞争中,在产品和服务上,顶多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但仍不能保证不会象恐龙那样死去。体验战略的作用则在于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做活,做长。
体验业带动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体验业,还有一层意义,在于把生产和消费,统一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上来,统一在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上来。
目前,在所有体验经济的定义中,马克思给出的,是最具穿透力的。马克思指出,“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这就指出了产品、服务与体验之间价值的根本差异所在。产品和服务是由劳动时间衡量价值的;而体验是由自由时间衡量价值的。(按巴塔耶的理论,前者是熵减过程,后者是熵增过程)。产品、服务与体验的结合,本质上是生产与消费的合一。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更说明了体验创造的财富,具有目的性的独立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其中,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是体验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光是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二者统一于新的福祉概念,既不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使用价值最大化),也不是有钱(价值最大化),而是把人民的幸福和快乐(体验效用最大化,快乐最大化),作为最高的福利标准。以避免那种“有钱,但不快乐”或“端起饭碗吃肉(有钱),放下筷子骂娘(不快乐)”的现代化状态。
体验业说小也小,不过是类似游戏业超过汽车业这种“小”事情;说大也大,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看你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就会有怎么样的结果。(文/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