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本为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一本小说的名称,所以将此作为题目在于近来所读《定位》一书给我的感受,恰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语最能表达。
《定位》是里斯和特劳特合著的一本商业经典,被誉为"史上最佳营销经典"。全书围绕着"定位"这一概念展开,剖析了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为何运用原有的方法无法赢得顾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的定位之道。如今"定位"已经成为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要诀之一。
"定位"之所以能帮助企业成功在于,运用该方法将企业的品牌与最佳选择之间进行了关联,换句话说就是顾客在挑选产品时会认为那个做了定位的品牌的产品可以给自己带来最高的价值。
"定位"思想不仅适用于企业,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作为顾客,而自己则是一个品牌,那么要让自己在众多"品牌"中凸显出来,而不淹没于滚滚人流之中,首先也要做好"定位"。
对于个人而言,"定位"的关键在找到自身之于社会的价值,从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用"定位"一词,但却有着内涵相似的概念--使命。
"使命"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最初的意思是指出使者所领受的来自于君王的任务。但在该词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内涵出现了泛化,由原来的来自君王的任务,泛化为感到来自"道"的任务。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是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描述古代文人使命的描述了。从中可以看到立意之深,境界之高,直到今日仍被很多人引用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使命感是在生活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互动、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能赋予人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回想当年,也是抱着一个改变中国教育界现状的使命感选择了进入教育专业学习,这源于我对12年来所受教育的感受与反思。尽管后来的发展与最初的想象不尽相同,然初衷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