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两次灵魂的枯萎,一次是明心见性这一关没有过,一次是死于人情世故。
明心见性这是一个很大很紧要的话题,儒家之“诚”,慧能《六组坛经》都在讲求此四字,许多人活到三十岁就灵魂过早衰老,一生不快乐,正是因为明心见性这关没有过,今天在此暂不展开细说。
今天先来谈谈致使人灵魂第二次枯萎的重要部分:人情世故。
《红楼梦》与《浮生六记》
曹雪芹含泪写下《红楼梦》。他让贾宝玉含玉出生,其寓意其实是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带着璞玉一样的通灵本性,只是在世间沾染久了,逐渐璞玉布满污垢,之后璞玉直接变成灵气尽失,俗气尽染的顽石。
曹雪芹在书中感叹,为什么这些中老年仆妇未出嫁前一个个是水做的女子,嫁人之后为了一点鸡毛蒜皮不惜大打出手,曹雪芹把这归于沾染了男子的浊气。可能是笑语。其实根本是她们在社会里沾染久了,生存难免纷争,历经世态炎凉,渐被这个世俗给移失了性情。
还有一《浮生六记》很简短,写的都是家常平淡,却将人在世间一生的平常又重要的精神转折遭遇力透纸背描画而出。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写自己妻子芸娘之死时候的总结:对朋友失义的失望,大家庭内部人情往来的复杂。这两者成了芸娘的精神负担,消耗了她的生命。作者沈三白厉害,是他能超越外在的穷通顺逆,看见精神的死亡。最后及至肉体死亡。
每读以往人的作品,不免空对苍宇,感慨他们一生遭遇种种悲愁辛苦后了然无存,不觅踪迹,徒留我这无关紧要的人一句斯人已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喟叹。
芸娘从小家境贫苦,未出嫁就当担养家之责。出嫁后活泼不失天性,性情温和达理。又非常率性,曾经女扮男装去妓院,或兴起夜半赏月,或春来则郊游对花长饮。从书中可知作者沈三白亦是童稚之心的人,以记录他小时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而自喜,以夏蚊成雷作群鹤舞空而自趣。后来却替朋友担保借债,朋友逃走,他被迫携妻四处躲债逃匿,受尽贫困潦倒。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是有人恰巧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其残稿,只有四卷,至此流落,与世间。
掩卷沉默,不免思人情世故之有趣,之疲累。又觉人生不过百,沉溺污浊而自以为雄霸实则愧对天地之间如此精灵的一程!
该如何以避免在人情世故中灵魂枯萎,终此一生,灵气尽褪?
浓墨重彩入乎其内,清淡独立出其外
人非草木,无情未必真豪杰。于一切都能做到不动情,那是石头草木,甚至是一种悲哀。一个美好的人,她必然是有情的。这种有情可以是朱元璋对天地的“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也可以是林黛玉“今年葬花人笑痴”的细致,泪珠剔透。
痴情,对人,对世都痴情是真正活过的人。但,真正性情中人痴情却不滞于情。曾在西南边陲的一个村落遇见两个五十岁出头的村妇闲谈,两个都刚好丈夫亡故没几年。其中一个说到伤心处未免落泪,感怀人生辛劳,不知所以,草草而终,情不能自已。另一个人,命运不易,生计常辛劳,却有着生活给与的坚韧。她说她现在心变硬了,很少感怀伤事,否则日子没法继续过的。
这个农人所说的这种心变硬了,不是人世沾染久了铁石心肠了。而是,与人世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中平淡。这不是简单的道理,这是生活锻炼出来的豁达与通透,也是一种面对生命的参悟。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也不是摈弃生命的一切灵动神采,变心目为枯石。而是活在人世,看见欲望,临在滚滚红尘,俗世繁华,但不执著。浓墨重彩入乎其内,面对一切美妙与残酷,也时刻摆脱的开,超然独立于世。
热衷生命,爱人间酒气羁绊,不拒千里,只为赴一场秦淮河畔灯影桨声里“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的众乐。亦在宴席散去后摆手嬉笑,去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孤独中见山川,见天地。
结语
从来不入世,怎知世间春色几许,人声鼎沸之美?一直沉溺纷纭,不知超然,怎知世外有天地之山河可壮阔。
人情世故,不尽是使心之璞玉尽失之地,它也可以是让生命意趣盎然之源。世本如斯,唯人自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