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被誉为5G元年,拥有速率、更大的容量和更低的时延的5G网络,正在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应用从概念走向实际,从抽象走向具体,逐步地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清晨,伴随着一首优美的音乐,你在睡梦中醒来,枕边的睡眠助手将实时的身体及睡眠状况分享给你。此时厨房AI已经根据你的口味和生物钟为你烹制了美味的早餐。出门上车只需设定目的地,无人驾驶汽车便会驱车选择最适宜的路线前往。在车上,你还可以通过AR和平板电脑远程监控、部署工作、生活相关事宜……
伴随5G技术而来的,不只是更快的网速和更多的娱乐方式,也有人们对大企业进一步垄断市场、窥探人们私人生活的担忧,以及一些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我们对于互联网依赖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都可以在互联网找到相应解决方法,不过同时也会留下相应的用户记录,被泄露的风险一直存在。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中,87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被不当泄露,被用于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支持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85.2%的APP用户曾遭遇数据泄露。常见现象为:推销电话、信息骚扰、垃圾邮件、非法链接、账号密码被盗等。2018年华住酒店竟然将公司数据库连接方式以及密码都上传到GitHub中,更有甚者用户信息竟然会公开发售,导致信息贩卖形成相关产业链。
毫无疑问,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进行重视的话那么就会受到用户的反弹,Facebook就是最好的典型。信息安全方面,对泄露信息企业和贩卖信息产业链的查处和打击将是保护用户利益的关键。
而随着5G的商用,万物互联时代的临近,暴露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就不只是个人证件、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性别、年龄等这些内容了。收集一个人的饮食起居、每天24小时的任何活动,甚至所思所想等数据将变得易如反掌。而企业有了这些数据信息,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进行深入透彻的洞察,获得用户的精准画像,了解如何影响你,如何改变你的行为。这一切在5G时代做到将会更加容易,隐私或许也会成为一种奢侈品。
很耐人寻味的是,在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机器也许比人类更了解他们的需求。试想一下,人工智能AI每日三餐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潜在健康问题暴露前会预先提供相应药物预防或者治疗;当你孩子快要降临人世的时候,购物网站分析出你的潜在需求推荐相应婴幼儿产品;工资刚刚到账,系统便会自动推荐最合适你的金融理财产品等等……这些在不远的未来都很有可能会一一实现。
未来的我们似乎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被一串数据所定义,通过分析我们过往的数据,AI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出我们的行为偏好,甚至预测我们的潜在行为。从而帮助大企业借着“改善生活”的名义,一步步引导着我们的生活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近日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和Facebook相继公布了脑机接口的研究成果,目前都即将进入人体实验阶段。Neuralink旨在通过在脑里植入芯片,让大脑和AI直接联通,从而帮助人们通过思维控制电脑。与马斯克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不同,Facebook 想要制造一种借助于红外光从外部接收大脑信号的 AR 头戴设备,将人们大脑产生的活动实时解码为电脑屏幕上的文字。
目前这项技术尚不成熟,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未来人工智能新的发展方向——人脑连接。在之前探讨的情况下,虽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断被外界所影响,我们的数据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但是在其中我们依然能够分清什么是我自己内部的思想,什么是外部的世界,它们之间的“最小间隙”依然存在,发生的行为不一定代表着自我真正的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大脑的反应直接被上传到云端,人类将拥有像造物主一样的能力,能直接将思维的东西现实化,同时也失去了大脑这一间私人的房间。我们隐秘的思想,都可以直接变成公开的现实,个人隐私也将不复存在。
同时,在大脑不可避免数据化的过程中,通过大脑这个数据库,AI将更加轻松洞悉、模拟出用户的想法和喜好,甚至模拟出一模一样的个体也未可知,人与机器的界限感逐渐模糊。听起来似乎让人毛骨悚然,不过这毫无疑问离我们太远了,科幻电影里倒是经常有这样的桥段。不过与其控诉着科技如何造成人性的危机,不如跟随着科技进步重新思考“人是什么”、“我是谁”这样古老的哲学问题。
科技本是无罪的,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工具,在不断发展中人们也在寻找着它的应用边界,从而规避不良影响、更好地为自身服务,这才是我们思考和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