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号,哪吒之魔童降临全国上映,首日票房便已经超过1亿7千万,豆瓣评分8.7分,全民讨论热度不断上升。
《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讲述了哪吒逆天不认命、勇敢与命运斗争后成为英雄的成长故事。电影上映以来,其精良的制作和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故事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议和好评,成为今年电影暑期档的一匹黑马。
之所以会带来如此热烈的反响,与国漫在人们心中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
国漫相比较于电视剧和电影等行业,它实在是发展得太慢了。我们对于国漫最最浅显的认知就是:做给小孩子看。正是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才会让国漫成为人们眼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资本的眼里,国漫无法发挥更大的价值。没有资本的注入,国漫的发展就少了一个推手。要知道,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需要有资本的输入,才能引来更多的人来,让这个产业发展的更加迅速。但是因为人们的"浅短性",抹杀了国漫的这种可能性。
该片的票房、口碑双丰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近年来,随着中国动漫行业的发展,国产动画电影呈现强势崛起的态势,涌现了《大鱼海棠》《白蛇:缘起》《风语咒》《大护法》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而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大获成功,打破了世俗的偏见,让我们看到了所有坚守在国漫行业的人的努力,也对未来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带去了曙光。
当然,国漫想要完全消除人们心中的偏见,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就像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哪吒一样,他在经历过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之后,才努力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偏见。
心理学上有这么一种说法:为了证明我自己很厉害,就会越表现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哪怕是做坏事也行。这种心理同样适用于哪吒。
作为“魔丸降世”的哪吒,大家对他就有偏见,认为他就是魔鬼。他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当他溜出去玩时,小女婴因不懂事要和他踢毽子,他高兴的神情,让人同情。生而为人,虽不同但平等,他却没有到得平等对待的机会,大家给他的是白眼与畏惧,小孩骂他是恶魔。无论他怎么样努力,即使是父亲用“总兵”的脸面去求大家来参加生日宴会时,大家对他的偏见依旧如山那般大。
怪不得在电影中的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
“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哪吒从一个小坏蛋开始向小英雄蜕变。当大家都向他表达感激之情时,他成功的搬走了在别人对他有偏见的大山。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成功的搬走了我心中国产动画不好的大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对偏见的定义是:人们一句有错误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或负向的态度。分解到具体的生活中,大概也没那么生动和有章可循,大多数时候,不过是更为主观,随心所欲而已。
成见,也是偏见。观察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在这种晕轮效应的认知干扰下,所有角色都是困在这座大山中的符号。
受害者即是偏见的承受方,这一特质是由出身造成的,申公豹、龙王、哪吒、敖丙等形象本都属于这一群体,然而面对偏见所采取的不同反应,使得这些形象又变得复杂多元。申公豹与龙王认为偏见不合理,但只从行为上采取了反应,思想仍是屈服于种族偏见的,所以申公豹与龙王没有迈向反抗者;哪吒的历程则经过了系列变化,起初遭受偏见自暴自弃到尝试反抗又受教唆疯狂报复,最终反抗思想觉醒,成为反抗者打破百姓心中偏见。
别人对自己的偏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认为,如果我们接纳了自己同时去改变,这些偏见会慢慢消失不见,那怕这些偏见有山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