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未发之中

2020-05-09 eNet&Ciweek/弘毅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未发之中”是儒家的经典思想,大意是心中产生的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不会影响到的我们对事物的观点。而“未发之中”作为一个完整概念频繁地出现大致应在宋明时期,这也成为宋明儒颇喜参究的问题,也被称为“儒家第一难透底关”。

到了明代,人们对于儒学又产生了新的见解。王阳明就认为“未发”和“已发”本来就已经存在。“未发之中”对应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此时人心如明镜,看待事物时不会带入自己的偏见与情绪,更加地客观。然而真的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未发之中”吗?

儒学的方法论是中庸,根本是仁,但仁又源自传统中国社会的情,因此情而生发责任,而为仁。

所以,儒者不可避免的有情,而这种情感的偏向是下意识的也是不自觉的。因此,中庸的前提就是克服这种情,不以这种情来遮蔽自己的眼睛。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是需要克服情之偏见,但做出决定时,却又需本仁而为。也即过程是理性客观中立的,但结果仍然要受自我价值观的裁决,而价值观中自然重情。

如此看来,“未发之中”恐怕是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即使这样,千百年来无数儒生仍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标准,不断追寻、完善自我。但我时常这样去想:既然无法根除喜怒哀乐的影响,何不尽量去除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的想法,防患于未然呢?

例如“忠言逆耳”,忠言逆耳人人都听说过,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忠言,而在逆耳。只要人们听到违反自身意志的言语,无论是不是忠言,都会产生一定的过激心理,进而影响自身的判断。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对对方的言语产生任何情感上的判断,而只分析对方说话的内容,会不会更好一些。但如果任何事情都这样处理,又有些显得有太过无情了。恐怕只有机器人才能够做到。

想做又做不到,做不到又不断去尝试,这可能就是人类最有意思的地方吧。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