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很感慨中华成语的博大精深,言简意赅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不管是职场之道,还是日常生活的、人生境遇,不管是悲秋伤春的环境描写,还是由当时的那情那景引发的文学创作,这一切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传达着古人的治世哲学,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精神财富之一。历经世事,才懂人生,才慢慢体会到成语文化背后的韵味。
体会“眼高手低”这个成语的过程也正是如此。
当你觉得自己是个很优秀的人是在什么时候?无非是在攻克一道难题或者自己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很优秀的时候。不同的是,前者是实,后者是虚。而实、虚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联系着接下来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而后者没有。
眼高没有什么错,它让人拥有更高的眼界和理想,更能跳出局限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错的是手低。
那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认为自己只是缺少一个平台,认为自己的才能被淹没了,未遇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类的知音......语言是行为合理化的工具之一,他们利用这些各式各样的借口来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平静,获得肯定自身,是外界环境有问题的理论支撑。
他们的眼界很高,却在通往这样美好前景的路上降低了自己的实践标准。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生活的压力,选择眼高手高还是眼高手低的不同道路,也必然预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际遇。扛着生活的压力,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当下的行为看质量,反之最后被质疑和懈怠拖垮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人习惯唉声叹气,意志消沉,甚至一刻不停地抱怨社会的不公。诚然,生活是残酷的,然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运命却也是公平的,“怀才不遇”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少,因为只有具备“怀才”的资本,更快获得“遇”的机会也会大大提升。
世界前进的步伐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生活每天都在更新,适应时代就是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然而进步的前提是行动,而行动的基础是态度。认清现实,认清自己,才能降低眼高手低的错误认识。
有人认为:生活的困难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你认为你自己可以,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就好比,在用作品说话的今天,而你本身的只是一张白纸。
此话不假,因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尤其是要掌握技术型的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眼高手低的处世方式是行不通的。
认真做好当下的一点一滴,积少成多是必然的结果。脚踏实地是把每个细小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证明,因为能否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反映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致远的修行。
眼高手低的人,首要的不足就在于其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即“虚”。 翩翩少年满心抱负和理想,脑海中早已完成了积沙成塔、走到成功彼岸的过程。然而回到现实,面对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忙碌,那些曾经在人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精神状态马上渐显疲惫,满脸的不知所措和时不我待。
有人说:“人们最容易无知和眼高手低,这也是导致一些人频繁失败的原因。”这也正印证着一句俗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欲在前进的道路上偷懒、怠工的人,生活会如实反馈他耳光。当然也不排除那些运气爆棚的人,但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那些靠运气获得的成就,终将通过你的实力失去。
意外的收获,绝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中彩票,那是辛劳付出后的果实之一,可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