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为什么互联网能把人的情绪放大?

2020-05-09 eNet&Ciweek/朝夕

《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书中在讲到“孤立恐惧”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否认人的社会性本质吗?人的社会性导致个体在与人相处时害怕被孤立,期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喜爱。

可以说,正是这种社会性促进了人类集体生活的成功。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正是因为人们容易受群体方方面面的影响,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才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人的社会性增加了独立思考的难度。

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挑战,背离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讽刺的是,科学的发展最终证明了他探索的真实性,社会开始感念他的付出,惋惜他的悲剧。

这种现象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新闻,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个体不可避免地会被群体的情绪传染,喜悦、悲伤、愤怒、焦虑等被放大,哥白尼的经历无数次在不同人身上重现。

近年来,网民时常提及的网络暴力也不外乎此。詹姆斯·麦迪逊曾说:“人们在感到陷于孤立的时候,就完全变得害怕和小心翼翼;而当他在集群中,并且认为在这个群体中许多人和他的想法一致时,他会更有力和更胆大。”

为什么会如此?首先,当个体独自表达时,ta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当个体置身群体之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群体是匿名的,ta可以不加抑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用负责任,互联网的隐秘性更加放大了这一特征。

其次,激烈的表达比平静地陈述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徐则臣的《夜火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这世上不知有多少激烈反目的冤家和愁人,真正恩爱的却如此平和。”相比于柴米油盐的生活记录,观众更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温和通常不如口诛笔伐容易感染人。

而某些参与者并未目睹的事件之所以会在群体中流传开来,并不仅仅因为群体极端轻信,还因为事件在人群的想象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形。这种状态并不难理解,只要想想我们自己也会被一件事引发各种奇奇怪怪的幻想。

在隐秘性和煽动性的加持下,或是一时冲动,或是别有用心,个体将激烈的言辞呈现在互联网上,媒体出于吸引流量的考虑再对信息进行“艺术加工”,蝴蝶效应就产生了。

当然,虽说群体表现出的通常是低劣、攻击性的一面,但它不时也会成为崇高的道德典范。正如它放大负面事件的能力一样,好人好事也会被无限放大,从而形成舆论监督。但这样的力量并非个体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它非常不稳定。

总而言之,虽然人的社会性不可抗拒,但我们还是倡导独立、中正、理性地思考。

著名经典《中庸》在开篇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中特别强调,实现中庸的关键在于一个“诚”字,就是看有没有诚心。没有“诚其心”就不能实现中庸,不能致中和,也就只能空谈了。希望所有的个体都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