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格物致知,回归本心

2020-05-09 eNet&Ciweek/问春

作为被后人称为“孔、孟、朱、王”之一,且是研究儒家思想绕不过去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只是国内,其思想的影响早已远播海外,成为了今日很多人推崇和学习的目标。

对于阳明心学思想的内核之一,用他晚年自己的话来说,主要被总结为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学者认为,这四句正融合了儒家、佛家、道家等所有思想的精髓,也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后世很多人也都对这四句话有着自己或深或浅的解读。

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古来有之。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其实王阳明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心在被外界事物影响之前,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在看待自身与他人的时候,也没有强烈的你我之别。

无善无恶心之体,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赤子之心,即人之初心,万物一体。此后,虽是不可避免要受外物影响,但只要有正心的功夫,就能维持心体的中正平和。这也是阳明心学强调的格物,存善去恶。

善恶不可避免,但这也是由人产生的意念导致的。是风动,还是幡动?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来说,是心动。一旦有了善恶的意识,人世间也就有了好坏之分,人也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是非二元对立的尴尬境地。

存在即合理,我们追求人之初心,却也不得不正视人间善恶。人在看到恶的事情后,会痛恨恶行,反抗恶行;相反,看到善的事情,会夸奖,会赞美。对于这一现象,王阳明先生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即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知善知恶讲述的也可以指人的分别之心。

世间虽然存在善恶,但拥有良知的人们总是能分辨善恶,惩恶扬善。发扬、弘扬善的德行,是美德,也是拥有良知的基础。

而这正好印证了“四句教”中最后一句,即为善去恶是格物。主动摒弃、控制人心中的私欲,杜绝恶行,纠正错误的行为,主动做善事,发扬德行,获得正确的认知,就是在格物了。不过,在这里,王阳明先生也强调,人不应该执著于具体的善行或恶性,而要认识本心。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万物在变,总会有新的欲望和需求,饮食、衣服、电子设备……一旦有了意,马上会产生善恶、好坏,分别之心。

正心,然后诚意,诚意然后致知,致知即是格物,格物致知、回归本心的功夫是人一生需要学习和践行的目标啊。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