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五月,天气准备变热,但帝都不间断的风吹在身上的感觉,似乎在告诉自己,现在依然是春天。
似乎今年对春天有了更多的感受,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春天的生命力,可能是由于生命受到或多或少的威胁,才对路边的风景感到格外的美好。
感受到季节所带来的生命力之外,也使自己思考自身的生命力。人的一生中最具生命力的时期似乎属于“青春”二字,青春有它自己的定义,抛去标准化定义,它似乎可以由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组成。少年时期对世界的好奇与怀疑、对未知的无惧与探索以及整个身体状态都彰显着活力,青年时期对世界更好的认知、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以及更加完善强悍的独立人格也使个人生命力保持在更好的状态。
而自己产生思考的原因在于,在处于青年时期的黄金阶段下,自身当下的状态似乎有所辜负了它。早些时候,也笃定自己永远都会是“从前那个少年”,不会在乎所谓的惨烈现实,永远保持最佳的活力与能量。而当下,即便面对生活种种没有妥协,但却对自己是否会一直生猛下去产生怀疑。
这种怀疑的一个原因似乎是,自己好像没有感受到自己的“黄金时代”。中学时代无脑玩耍尽管畅快自由,但似乎缺少一些更加积极的东西。大学时期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中摸索感悟,得到了基本的成长,但好像也没能在喜欢的领域里有更深入的发展。走到现在,想在社会大熔炉里锤炼自身,闯荡一番,又感到被束缚在回炉改造的过程中。
这种束缚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更本质的原因是在于自己。在更多细节中坚持着所谓的自己,却似乎发现在更宽广的时间线里自身并没有更清晰的路径。虽说要活在当下,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说未知才有挑战性,但这某些时候似乎也变成了习惯性的话语而已,甚至反而造成了自身的惰怠,最终青春的活力逐渐耗散。
在过往的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对青春,抑或说对自身向往的黄金时代里,有过两种想象。一种似乎是对其做了某种程度上的定义:我要做件大事,建立自己的事业,为家人提供优质的生活。另一种则似乎有些相反: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要去游览山川河流,要去寻找世外桃源,要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而现在似乎发现,这两种生活不仅仅很容易起冲突,其中一种生活都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更尴尬的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摇摆阶段似乎更加痛苦,既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也无法去寻找诗和远方。
其实理想和热情一直都在,但面对很多事情似乎缺少了一种勇气,一种坚持,一种深入。似乎学生时代的学习能力真的就退化了,更多外界的东西也在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面对很多重要的事也缺乏作做出决定的勇气。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一天。人生应该是更加美好的,有意义的,还是需要鼓起一些勇气,去创造想要的生活,需要一些紧迫感,抓住还比较年轻的时间,冲破一些束缚,去寻找内心向往的那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