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内心通明透彻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2020-05-09 eNet&Ciweek/南溪

梁武帝时期,禅宗的始祖达摩到达中国。达摩大师度化梁武帝后,梁武帝期望建立功德,所以开始修建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舍予以及广设斋会。而当梁武帝做完这些,向达摩大师询问自己功德几何时,他却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结果,达摩大师告诉他的是:“实在是没什么功德”。

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善事却算不上功德,这也是后人读到这个故事时的疑问。使君善听,惠能与说。六祖惠能的解释是,“梁武帝的这些做法都是在求获福报,不能把求福认为是功德,而功德不在于行善求获福报。”

事实上,是梁武帝心中的理解与佛家正法出现了偏差。那什么是真正的功德?明心见性就是功,平等无二就是德,即《坛经》中所讲的“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一个人能够时常照见本心自性,真实不虚就是功德。以此为标准,反观梁武帝的做法,就会发现功德需要在一个人的自信本性中寻找,而不是通过供养与施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就像内心的通明透彻,才是通向佛家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路径,禅宗的修行法门并不在于苦修,而是在“不修之修”中寻找这种通明透彻的状态,于日常生活中“无心做事”,不再追求专门的用功与修行。能够达到这种状态,就和千千万万修行者所追求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了差别,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修行有结果。

对于禅宗这种修行方法,哲学家牟宗三先生曾说:“佛教是讲究修行的,修行以禅宗的方式来进行,是了不起的。但是以禅宗的方式来修行是奇特而又奇特的,真是开人间耳目。这不仅是中国人的智慧,而且是人类最高的智慧。”

这种肯定给每一个参悟佛家智慧的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智慧的路径。对于普通人而言,学习佛教不是为了增加知识,不是追求某种至高境界,而是期望寻找更好的生命状态,升华心灵中的情感,在生活的烦恼与智慧中,获得更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生无处不是道场,事事处处都可修行。能够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在每一件事情中体悟“明心见性,平等无二”,就是一切行为的最高境界。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