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本书值得时时翻阅的,那我想一定是《当下的力量》了,而在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ABC理论,这也是最能让我理解,活在当下的状态了。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埃利斯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即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一切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比如,同样是报考英语考试,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同样是找工作,有的人很快就入职了,有的人却整日抱怨,始终无法摆正自己位置。同样是摔倒了,有的孩子是选择勇敢的自己站起来,而有的孩子就趴在那里,不停的哭。
这是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即我们个体对这件事本身的理解和态度。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时,其态度和看法完全不同。
当我读到《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后,我在每次悲伤情绪来临的时候,会去认真思考这种情绪来源的根本原因,以及转变自己的心态,从而走出了失落的迷宫,摆脱了痛苦的根源。
以活在当下的心态等待你需要的未来,这才是当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