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中国佛教禅宗一派的第六位法脉传人。如果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他说过的一句话你一定不会陌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24岁的惠能在还没出家时就脱口而出的一首偈语,也是流传最广的佛家名言之一,无论懂不懂,读过的人都能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一种举重若轻的智慧在里面。
惠能和《坛经》的出现,不仅是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历千年而不衰,到现在依然很流行,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他提出的“顿悟”思想、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平民化的禅法作风,开创了禅宗一枝独秀的格局,也为以后的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慧能一生的禅学思想、事业功绩,都被其弟子记录下来,并结集成为中国唯一称为经的《六祖坛经》里了,可以说是禅宗的根本典籍,不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中国思想史,《坛经》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坛经》重在自我见性,直入人心的顿悟法门,强调自我具足,一切皆备,认为美好的、理想的东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万物、人生穷达,均由一心创造。
因此,觉悟和解脱之道,绝对地不能向外在世界追求,不能借外部力量达到,不能为外界环境所左右,唯一正途是认识自身的本性,确立自信,开发自我,实现自我。还有他提出的 “行直何用参禅,心平何劳持戒”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众生平等,无有高下”“众生皆有佛性”。“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国呢?”等思想,影响深远。所以,可以说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后人称为“东方三圣”之一的伟人。
《坛经》重在灵活运用,六祖是以无上智慧,观一切众生,知其根性,大小不同,而以方便度化一切众生。在《坛经》中,他提出一个原则:“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圣人的经典言教只能是藉以发挥自己观点的手段,决不可被它们牵动旋转。
禅宗对于破除佛教的旧传统,以及崇拜和信仰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教人不要死守教条,让那些框框条条成为自己心中的枷锁,要人们解放思想,顿悟人生。六祖禅的重要位置,突出冲破传统佛教的一些框框条条,以直入人心,明心见性,顿悟法门,为禅修的方法。
惠能并非不拜佛、不读经、不坐禅,他主要是要人们破除对那些泥塑木雕佛像的迷信,提倡解放思想,从自觉精神中去觉悟人生。他这种注重自我解脱,通过净化人心来成就独立人格,自行把握人生真谛,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他在中国佛学史上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想当年五祖弘忍深夜秉烛与惠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悟。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在无所牵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生出真心。真心,即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也即佛心。佛心并非是彻底放下不管不顾,而是用更纯粹真挚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毛主席说《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他以出世的佛法,做入世的事业,来普度众生,正如毛主席所说: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就是禅宗六祖从广东开始的佛教平民化革命,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把佛法推广融入社会使佛法大众化,从而促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使佛教真正具有了生命力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