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我看到这样一条微博文章,说压力太大可能会导致心理逃亡,一半人都有过解离体验。
感到自己活在当下
文章作者提到了一次特别的经历,高中毕业那年,他和朋友一起去迪士尼世界游玩,在乘坐有轨电车时,他感到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在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思想、感觉、身体、所有的一切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他长达十几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感觉,在那一刻,他“感到自己活在当下”。
这不禁让我想起《当下的力量》中“观察思考者”这一节,作者说:“当一种思维止息时,你会在自己的心智流中体验到一种思维的中断——思维空白。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去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对这段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因为它难以引发我的共鸣,所以我在潜意识里把这样的内容归为“有点玄乎、离我很远、大概是我境界不够高吧”一类。今天看到这条微博,我的想法有了些细微的变化,我总感觉我在过去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但或许是因为没往深处想,我没有意识到那个时刻的特别之处,也就不曾放在心上。那应该是我最接近“当下的力量”的时刻。
“解离症”与“痛苦之身”
除此之外,文章作者还提到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解离症。他曾因一个轻率的决定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精神崩溃,那是他与解离症的正式会面就是在那时;但也是在那段时期,他被诊断出患有慢性抑郁障碍。但是,当时他所接受的心理咨询仅止于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即抑郁症,忽视了对于解离的梳理和分析。
后来,他无意间又建立起了一段有关解离现象的病史,十分神奇的是,他能感觉到所有的症状,但它们又往往相互矛盾,而据他所知,其他的解离症患者似乎也有同样的经历。比如:感到自己被孤立于思想之中,仿佛思想与身体发生了分离;感到自己如同一个无形的存在一般在远处观望自己。
《当下的力量》中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聊一个问题,如何应对“痛苦之身”。我想,痛苦之身的存在应该就是解离症的起源,区别在于,一般人对于痛苦之身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这种表象的东西,而解离症患者已经透过这样的表象深入到对于本质的思考中。《当下的力量》的观点是,痛苦之身往往源于主体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不必要关注。一旦主体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当下时,痛苦之身就会销声匿迹。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时刻非常短暂,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处在与痛苦之身共存的状态。
与书中聚焦“当下的力量”不同,文章的观点是,去触碰它,去感受沉浸于解离现象的自己,在此基础上学会描述解离症状,使得这样的经历可以分享,进而为人理解。
一个冷知识
文章最后提到,大约有50%的人们在他们的生命中至少会经历一次某种形式上的解离现象,但全球只有2%的人真正表现出解离症状。而患有解离障碍的人往往会经历长时间的解离发作,这些解离障碍人群是少有的能够描述出解离症状,进而被临床诊断所确认的。因此,在人们都会经历解离现象的同时,解离症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我们不妨思考,当所有处于被痛苦之身占据或遭遇解离障碍的人,都能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描述出解离症状,相互沟通与理解,那么,所谓的解离症是不是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