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人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菩萨因为明理成就大智慧,所以不造恶因也就无所谓感召恶果,众生刚好相反,要等到亲自遭受可怕的果报才生起恐怖。因而,众生的“事后知”往往让人们在尝到苦果之后才会有悔不当初的喟叹与无奈。
“因果”是佛门术语,即因缘与果报。佛家一直讲求因果轮回和对应报应。人们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就是告诉众生,自己的因要自己了,自己的果要自己受。
事实上,从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到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活都涵盖着因果循环的真谛。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多想想后果,切不可率性而为让自己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譬如说,抽烟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是不过尔尔,即便是香烟的外包装上明确的写着“吸烟有害健康”,那些“瘾君子”对此不过是嗤之以鼻,直到吸烟真的危及到了自身健康,或许他才会幡然醒悟,但已为时晚矣。
事事皆有因果轮回,我们只有在“种因起念”的时候多想想,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到后果,才能减少想买“后悔药”的机会,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种善因得善果讲求的就是一种智慧,而修持之人的智慧也会在“有心”与“无心”之间拉开层次,有心即福报,无心即功德。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数得上的笃信佛教的皇帝,同时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位功德圆满的信徒。因而,他曾就此与达摩祖师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他问达摩祖师:“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追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你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算不了什么功德。”
梁武帝所做的只是福德而已,因为梁武帝所做善事,常记于心,在“有”上做功夫,“有”就是有限的,所以达摩祖师认为,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六祖慧能在答韦琚刺史问的时候,一语中的地说:造寺、布施不是功德,不能见性成佛。因而,福报不同于功德。人福报不同于功德,福报是可见的, 有大有小,有生灭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本质为幻故。福报可以积累,同样也可以被耗尽。而功德与之不同,功德无生,故而不灭;功德无量,故而不能等称。
现如今,世人将那些捐寺赠庙或者做种种佛事、善事的人称为“功德主”,其实是对于功德的深深误解。“修持人能实证人法二空,了四相,断二障者,才是真正的功德主。”
“功德功在出世,福德福在世间。”如果你一味地在世间做福德,尽管布施行善,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最终的你可能还是迷的。因为这和证悟没有什么关系,积德行善并不能使你更智慧,所以到头来也不能指导你正确的行善。
人们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种善因结善果的道理。事实上,积功德就是将目标模糊成了心中一盏明灯,是为人们指引方向的北斗星。但行好事的动力就是我们当下有机缘做这件事情,而不是带着功利心去做某件事。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可则莫知其极。世俗之人人虽没有菩提的大智慧,但做事不求福报本身就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