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被《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按解释为一种简单的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自己,是痛苦和思考的终结。那么如何终结思考呢?
思考,几乎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日常生活中大脑就在不停地进行思维活动,思考当下时刻会被过去影响,大脑在思考时出现了“心理电影”,对过去的看法影响了对当下的判断。但是可以从这种有声音似的“旧唱片”思维中解放出来,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不断倾听大脑中的声音。当倾听这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判断,去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此时,它超越了你的思维。
这让我想到了以前减肥期间看过的一条科学推论,当你想吃甜食的时候,是你的大脑在告诉你想吃甜食,但是由于减肥,你的大脑又告诉你不能吃甜食,这时候你遏制住了想吃甜食的想法。但是,这个时候的大脑却在调节你的身体血糖指数,让它降低,然后你想吃甜食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这是大脑在不断地催促你去吃甜食吧,大脑或者说思维控制住了你。
这个时候,去倾听这种思维,去观察它,你会感觉到思维之下的一种有意识的临在,那么“想吃甜食”这种思维就丧失了力量,你不再认同这种力量,你获得了短暂的“思维空白”,然后真正的内心会变得宁静,“想吃甜食”这类的欲望就会消失,而自己也不会因为这种欲望停止产生其它不良的情绪反应,反而会获得宁静的喜悦。
此时的自己其实会更加清醒,更为临在,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控制,或者说是无我的状态。除了观察这种思维之外,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将意识从思维活动中引开,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就没有在思考了。
所以,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当更多的“思维空白”出现时,自我意识将不会再依赖于它。“开悟”意味着超越思维,就像书中所表达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才会变得真正有力量,思维所产生的情绪力量也不会反过来进一步的影响思维。“想吃甜食”这一思维控制你去“吃到甜食”,“吃到甜食”之后又会产生短暂的愉悦和满足感,但是“吃完甜食”又会产生负罪感。这一系列的情绪波动不就是被思维控制住的状态么?
人之所以充满欲望是因为思维不停地从外部或者未来寻求拯救或者满足感,不要去认同思维,努力去解放自己的思维,去达到一种“开悟”的状态,关注当下,找到真实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