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里有一章这样写:“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君子无论居于何种处境都能去做应该做的事,不羡慕就当时境况而言不切乎实际的事情。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处于贫贱的情况,就做贫贱的人当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患难中该做的事。说起来虽然容易,但每个人天赋各异、先天条件也各不相同,往往一出生就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遭遇,再经过与各色人等的社会交往后,生出不安、忧虑、挫败失落,抑或羞愧、妒恨情绪的人是多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安然自得的实在是少数。
做不到“素其位而行”时,人的表现有非常典型的几种,为了消除差异化的处境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有人倾向于否认问题的存在,正如狐狸吃不到树上的葡萄,就借口葡萄很酸来否定自己的欲望;有人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本来在意的事情上,转而将时间耗掷于轻松的娱乐中;有的人甚至可能会把自己的痛苦情绪转化为一种无差别的攻击性,去发泄自己的负能量。
从心理学上看,这些表现都属于人面对自己不可掌控的现实时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为了脱离当下负面情绪采取的逃避行为。
《大学·中庸》里也说,“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安居现状等待天命,小人却想铤而走险来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过,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箭靶,就要反过身来寻找自身技艺的问题。
不管是用不正当的途径,还是逃避现实,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这里的“居易以俟命”从今天的社会文化来理解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从现状出发,不一味抱怨客观环境,也不抱怨身边的人,不以外在的事物作为自己逃避面对问题的理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先放弃自己“怀才不遇”的执拗想法,要有所进步,基础就是一个准确的自我判断,“安于现状”也可以理解为把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调为同频,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落差感,找到自己不足的能力点和付出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人之所以怨天尤人,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很大一部分原因仍是对于付出实际努力的畏难情绪。只说不做、三分钟热度、萎靡不振,不能直视生活的挑战,没有面对生活的韧性才是根本问题。
正所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佛系、躺平纵然带来内心短暂的宽慰,回归到现实中,不轻言放弃的勇气和恒久不屈的奋斗韧性才是对自己和生活的尊重。